1. 埃及概况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地当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海岸线长约2700 千米。该国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埃及人口和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埃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古迹众多。经济方面主要依赖于农业、石油出口、旅游业,以及劳务出口。另外,有300万埃及人在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和欧洲等地工作。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
2. 埃及历史
古埃及文明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千年,在约前3100年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由法老统治,之后的埃及因此也称为法老埃及。前332年时埃及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被托勒密王朝(虽然也自称法老)统治,古埃及时代结束。埃及学家通常把古埃及历史划分为前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第三中间期和古埃及后期等9个时期,其中前王朝时期是埃及统一之前的文明初期,早王朝时期是古埃及法老统治逐渐形成的时期,古、中、新王国时期则是国家统一,法老中央集权的文明繁荣时期,而第一、二、三中间期则是国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权利没落的时期,最后的古埃及后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统治,逐渐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时期。
3. 埃及政治
永久宪法于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上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
4. 埃及地理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
5. 埃及经济
埃及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石油出口、旅游业,以及劳务出口。在2010年全国就业人囗方面,从事农业的占13.5%,工业占37.9%,服务业占48.6%。另外,有300万埃及人工作在沙特阿拉伯、海湾国家和欧洲等地。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1970年建成的阿斯旺大坝改变了尼罗河的生态,并影响了埃及的农业。
6. 埃及文化
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特别是亚历山大城,其次是开罗。其间夹杂着利凡特文化的特点,即法国、希腊、土耳其和叙利亚文化的混合体。随着7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新的统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护人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传播开来,其中禁止偶像崇拜,对大部分埃及人从过去法老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宗教中解脱出来产生重大影响。
7. 埃及教育
埃及实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制度。全国有综合性大学13所,包括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舍姆斯大学、 爱资哈尔大学等,有大学教师3万名;中学25000所,教师75万名。
埃及体育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前,埃及人就进行赛船、摔跤、狩猎等体育活动。现在经常有200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埃及的体育水平在非洲是较高的。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开罗和亚历山大两大城市。体育活动有30余种,最普及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举重、摔跤、拳击等。
埃及的体育机构有:①埃及最高青年委员会,是主管体育运动的官方机构。②埃及奥委会,是负责体育事务的非政府机构,下设27个单项协会,具体负责组织各项体育运动;体育俱乐部是开展体育活动和训练运动员的主要场所。它是由一些私人团体或个人在国家资助下建立的。各俱乐部有自己的体育代表队,教练员大部分是业余的,也有少数教练员是专职的。 埃及的主要体育设施:①开罗纳赛尔体育场。②亚历山大体育场。